很多宝妈对奶粉冲调充满疑问,其中对奶粉挂壁的关注度最高。我们之前的实验为大家展示了奶粉冲调后可能出现严重挂壁现象,但是具体有哪些挂壁现象呢?这些挂壁的物质又是什么呢?今天我们就通过更多的实验来揭秘!
△实验样品(随机挑选数款幼儿配方奶粉)
△实验工具(量杯、透明玻璃杯、温度计等)
实验说明:
本次实验由奶粉智库评测中心进行,主要通过多次冲调幼儿配方奶粉,探究奶粉不同的挂壁现象,实验仅对本次样品负责,供大家参考。
首先带大家来看看奶粉冲调过程:我们将奶粉加入水中,混匀,然后将奶液倒出,观察挂壁现象。
注:此处展示其中一种冲调奶粉的过程。
①:加奶粉;②:摇晃;③:倒奶液;④:展示挂壁。
我们通过16组实验,每组实验重复2-3次,记录了以下12种不同的挂壁现象。
从挂壁的严重程度上看,可分为严重、中度和轻微。严重挂壁即奶粉出现了大面积挂壁的现象,并且十分密集;中度挂壁即奶粉出现中度面积的挂壁,并且密集程度有所降低;轻微挂壁即奶粉挂壁面积较小并且不密集。
从挂壁形状来看,大致可分为圆点状、不规则细点状、颗粒状、蜂窝状、气泡状和絮片状。不同的奶粉、不同的冲调方法可能都会使挂壁呈现的形状不同。
从挂壁物质类型来看,大致可分为不溶物质,奶粉颗粒和气泡。不溶物质有些呈片状密集的分布,有些是较为分散的点状分布;而挂壁的奶粉颗粒主要是呈现片状分布,气泡挂壁则呈现团状分布。
看完这么多种挂壁的现象,宝妈有看到自家奶粉挂壁的情况吗?是否开始好奇这些挂壁的东西是什么呢?别急,我们继续往下看~
为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,奶粉中添加了多种营养成分,其中包括蛋白质和脂肪,这两种成分是难溶于水的,再比如碳酸钙、磷酸三钙等白色固体晶体,也是不溶或难溶于水的,易附在奶瓶壁或瓶底。此外,一些活性物质,比如酪蛋白磷酸肽(cpp)、α-乳清蛋白、益生菌、dha、乳铁蛋白等可能通过干法工艺与奶粉混合,可能会出现溶解慢、白点的现象。
所以冲调奶粉的过程包括可溶性成分的溶解和不溶性成分的分散。冲调后的“奶液”也不是真正的溶液,而是由真溶液、悬浊液、乳浊液等组成的一种混合液体,因此其中的不溶物质可能形成圆点状、蜂窝状、絮片状等挂壁。
另外,不当的冲调方法,比如温度、比例,会影响奶粉的溶解,使本来用正确冲调方法可溶解的成分溶解不完全,甚至产生沉淀,从而附着在杯壁上,比如不规则细点状挂壁;摇匀的方式如果太猛烈就容易产生很多泡沫,形成泡沫状挂壁。
还有的挂壁是未溶解的奶粉颗粒,如果奶粉开封后保存不当或开罐过久,甚至过期,奶粉便会受潮结块,发生变质,可能就会出现不溶解、沉淀的情况,呈现颗粒状挂壁。
很多宝妈可能以为出现挂壁就意味着奶粉不好,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奶粉挂壁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,挂壁的现象也是多种多样,是奶粉冲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现象,并不能代表奶粉营养含量或者配方不好,所以大家不必过度担心。
那出现了挂壁,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?不用愁!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,下期将继续通过实验为大家揭秘,大家可持续关注哦~
好啦,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,如果大家还有不同的奶粉挂壁现象,欢迎跟我们分享。
(责任编辑:利佳洵)